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人数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是信徒最多的宗教。从最早传入唐朝的景教一路发展,到1720年康熙皇帝的一个禁教休止符。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基督教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在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下涌入中国,加深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矛盾。以后各路列强一系列的侵华战争、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教案纠纷,加上非基督教的运动,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国现代史上,西方基督教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舶来品”、“洋教”的深刻烙印。基督教在中国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在某些方面已经脱离了中国社会、中华民族、尤其是脱离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在上帝的美意中成立了自治、自养、自传的组织,其实这本身就为基督教中国化开了一个好头,建立了一块稳固的磐石。中国的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博大精深。西方的基督教要变成中国的宗教,既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又要结合本土传统文化实际,探索并超越东西方文化,相互吸引与积极开放,具有跨越时代的创新与复兴。要使基督教的正能量融入中国社会,融入中国文化,融入民心,彻底改变国民对基督教的固有看法,清除烙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基督教能否中国化,基督教能否具有中国特色,基督教在中国能否得到信徒和民众的喜爱,中国教会能否对普世教会有所贡献,这都关系到基督教能否更好地生存和壮大。上帝在中华大地有着美好的旨意:“不愿一人沉沦,但愿人人得救”(彼后3:9)。上帝的心意摆在我们面前,就看我们基督教有没有好的政府、好的政策、好的三自教会、好的信徒去配合来共同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下面就基督教中国化的努力方向,用三点谈一些肤浅认识。
一、党的政策要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民族宗教工作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参与实践、认真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宗教工作方针、政策。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长期奋战在宗教工作第一线,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科学方法。宗教无小事,针对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国际性的特点,党和政府正确对待信教群众,制定了相关重大方针、政策、法规。特别是在“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之间,党和政府解决了重大的复杂的历史问题,为实现宗教工作指导思想拨乱反正,宗教领域的冤假错案的平反,宗教活动场所的恢复与开放,宗教政策的坚定不移贯彻与落实,基督教与其它宗教一样,得到了极大的帮助。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广大信徒坚定不移地走爱国爱教道路,共同维护和促进了宗教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政府也肯定了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明确提出宗教方面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与社会之间、各宗教之间、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及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努力促进宗教与社会和谐共处、各宗教间和谐共处、信教与不信教公民间和谐共处、信仰不同宗教公民间和谐共处,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这些都是为基督教中国化搭建的外部平台。当今世界,宗教纷争与文明的冲突从来没有停息过。泱泱大国的中国政府在各个时期提出具有卓越远见的方针政策,更加凸显出珍贵的时代价值,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理性精神。政府也提倡宗教之间的对话交流,形成沟通机制,增进理解。在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防止因信仰差异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近两年来,新一届政府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而宗教也必须法制化,妥善解决宗教领域各种矛盾问题。宗教事务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部分规章、地方性法规,成为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宗教事务部门努力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增强宗教工作干部的法制意识,,加强普法的宣传教育,积极推动宗教组织完善教规教义制度。总而言之,党和政府所做的一切努力,宗教政策不断深入人心,为基督教中国化打下了扎实基础。放眼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或政府对宗教有如此重视,人民群众也看到了党和政府对宗教工作的重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党的政策不断地深入人心,不久的将来基督教完全能够实现中国化。
二、三自教会要加强自身建设
基督教信仰是普世性的,充满整个宇宙。在中国有道成肉身的特殊性。目前面对信徒人数不断增加,教会各方面快速发展。无所不在的上帝在中华大地上赋予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教会。这是上帝特别的恩赐,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独具中国特色。在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三自组织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1、提高三自组成人员的自身修养。
三自教会都是由人组成的,历史使命也是由人去完成的。政策再好,没有相匹配的人去工作,基督教中国化也是一句空话。因此,不可低估人在中国化中的作用。自身修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群众对中国教会的评判标准。基督教要中国化,必须关注信与不信的群众用怎样的眼光看待三自教会,看待三自教会的成员,看待教会的一系列实行的措施。在这个时候,三自教会成员的言语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基督教中国化,就是让基督教在中国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站在同一个平台,成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相同部分。从而被中国人民广泛认同,觉得基督教是自己的,不是西方的东西。这就需要广大三自成员加强自身修养,严格按照圣经教训“主人说:‘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的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中国的三自教会在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担负两个使命。第一,根据党的政策,制定相应的计划,带领全体信徒,积极参与并努力完成任务。第二,三自教会担负历史传承的使命,做好接力棒,为基督教中国化传好接力棒。现阶段,三自组成人员紧跟宗教法制化步伐,不违法违规使用权利,抛弃享乐主义思想,加强责任意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避免三自教会机关化、衙门化现象,遵纪守法,牢记使命,用爱心互相宽容。在言行举止上、在经济上不留半点破口,为基督教中国化带头作出好榜样。人对了,身正了,事情就好办了。
2、三自教会充分认识基督教在中国的处境
a、政治认同
上帝把三自组织放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放在没有信仰根基的中国,放在饱经苦难与动荡的中国,上帝有他自己的美意。既然福音来到了中国,他肯定不会放手不管。圣经告诉我们“在世上有权柄的,人人都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罗13:1)在这里很明显的看到,在上帝的掌管下,没有低看自己的子民,也没有高看执政掌权。在他眼中,不分高低贵贱,因此,属基督的三自教会在政治上认同中国的政治体制,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热爱祖国,与全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是应当的。因为我们也是其中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三自教会带领全体信徒适应并认同中国的政治与社会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壮大。
b、社会认同
三自教会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中要被社会理解、认同、接纳,必须用基督博大胸怀,爱人舍己,积极倡导“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奉献精神,具备“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的高尚美德,凡事有社会需要的,要努力去担当责任。全体三自教会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全面奔小康中,努力响应国家“扶贫攻坚”的国家战略,并号召和动员两会、各基层教会、神学院校、全体信徒积极投身到“扶贫济困”的事业中。增强基督教在社会中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真真切切的把尚在贫困中的人群放在心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在实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中,基督教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体现出基督教爱人如己的独特魅力。
c、文化认同
尽管中国社会尚处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中,其中有它固有的原因。就文化而言,西方的有神论传入东方的无神论的国家中,这两者都是强势文化。他们的相遇,必将产生强烈的碰撞,其产生的火花影响了整个人类历史。上帝明明知道在中国的文化中,不相信他自己的存在,却偏要显现在中国大地,要把自己融入中国文化中。“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这就需要中国的三自教会和全体基督徒共同来为上帝作美好的见证。上帝用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把他的永生之道在中国大地落子、生根、开花、结果,福音的真理在中华民族中传扬,用中国人能够明白和接受的方式来阐述和宣讲。事实证明,中国文化已经把基督福音的真理表明了出来,把具有西方特色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融合。东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基督从一个点,一个地方到整个宇宙,形成了自己一个完全开放的体系。而中国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海纳百川,体现了极强的的包容性,东西方文化完全可以沟通对话,有机结合,彼此接纳,互相借鉴,取其精华,共同发展,这样,基督教中国化就为其不远了。
d、神学体制建设
基督教既然要中国化,就必须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神学体制。神学,就是教会在思考。思考什么?思考基督教在中国怎样生成、怎样发展、怎样符合满足上帝的心意,而且这个神学体制必须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的框架内运行。从教会历史来看,基督教在不同宗派、不同信仰特点、不同教制与不同管理模式中生存下来,相信同样在中国体制中能茁壮成长。神学体制建设可以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过去的十几年中,教会一直在进行思考。现在看来,要认真仔细,今早确定目标,在解决人的问题同时,根据三自教会六十年的经验,从实际出发长远规划、短安排,特别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在医疗卫生、托幼养老、助残扶贫、扶贫资学、灾害补助、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形成常态机制,发挥光盐作用,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二、上帝把三自教会安置在中国大地上,同时也给了行为规划、一切从圣经出发,需要三自组织建设自己的神学体制。保罗时代的初期教会比较简单,却也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到了“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有谁能识透了呢?”的今天,从有利于传扬福音、牧养信徒灵命成长、有利于教会发展为出发点,根据教会传统,探索出一条符合圣经原则,切合实际的又新又活的路子。三、中国三自组织是一个有传承的组织,各时期的组织机构承上启下,不可独立思考问题,要既考虑上,又考虑下。三自也不能关门毕教,走出去扩大眼界,学习别人长处,学习人家先进的神学体制与管理经验,学习人家已经成功的经验,少走或不走弯路。各时代、各个级别的三自组织有责任把中国基督教在国际上有影响,在国内有担当,对信徒有引领的合神心意的教会。四、基督教中国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合神心意的人才,学习培养很重要,耶稣当年在世上也带了十二个门徒。今天,他的恩典籍着他白白地得来,得着的人也要白白地舍去。近十几年,中国教会神学院建设有了突飞猛进,规模宏大,设施完善,师资雄厚。这是上帝对中国教会的巨大祝福,也为基督教中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神学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奠定了人才保证。中国教会培养神学人才应要统筹规划,中长期并进,重点与普通相结合,专职与义工相结合,全方位挖掘人才。在理论事工、文字事工、音乐事工等多方面,为教会输送合格人才。基督教中国化,人才是关键。教会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人才,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因为这种人才具有教会领袖和教会理论的特征,又有传统和实践经验,有着较深的造诣。三自组织尽量为自愿奉献,甘心做工、年轻同工提供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宽广平台,为基督教中国化作出贡献。
三、信教群众积极参与
以上已经谈了党的政策,谈了三自教会,接下来谈的信徒参与也很是重要,很是关键。前面两点是基于政策、理论层面的,但是重在于落实到行动中去。试想一下,中国几千万的基督徒像盐一样要调和在十三亿多的人群中,这盐需要何等重的咸味,就是要作何等大的努力,做何等多有力的见证。政策已经有了,三自组织如何带领基督教基督徒积极参与中国化建设。试用几点加以阐述:A、基督教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做表面文章。信仰存在于意识之中,在内心的,在心灵里面的,讲诚实的。许多基督徒忠诚老实,遵循“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的原则,去做人,去办事。他们乐于助人,理解别人,积极参与教会各项圣工事工,配合三自办好教会,奉献身心,真心实意,忠诚于自己的信仰。这些基督徒是基督教中国化的积极跟随者和参与者,是力量的贡献者。B、提高信徒的综合素质。大家知道,基督徒的信仰时间不同、文化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原因目的也不同。有些人开始就真心真意,有些人从一开始就动机不正,在信仰上想投机取巧,对信仰没有正确的认识。有些信徒灵命不高,有些责备就暴跳如雷,有些管教就信心全无。有些信徒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侍奉教会走在前头,许多信徒在某些方面确实做了表率,服侍教会得心应手。有些信徒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有恩赐,却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教会如何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特别是在人品方面,这又是一门功课。规范信徒言语行为、遵守教规教义,合乎圣徒体统,这是最基本要求。圣经有许多教导,这就需要三自组织有针对性的在讲道中表明出来,释放正能量,归正信仰动机。利用探访进行点对点的帮扶,通过见证祷告会、培灵会使信徒知道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教内忠心良善,教外谦卑忍让,情愿自己吃亏,不让别人受损。信徒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只是在教堂内部,更体现在社会人群中。对不信之人产生的影响相当深远,也容易吸引不信之人认同我们的信仰。C、增加对边缘信徒的吸引力。在圣经中,耶稣把信徒比作羊。羊的特点温顺,但在野外放牧容易迷失方向。对徘徊在羊圈周围的怎样引到基督的羊圈中,这又是一个课题。当今社会交通便捷、信息发达,接受的事物多姿多彩。这部分信徒一只脚已跨入羊圈内,一只脚仍在圈外,容易受到外围的试探引诱,这是基督教在目前不可回避的问题。上帝既然在中国预备了教会,预备了三自组织,信仰基督的人去教会敬拜乃在情理之中,进天堂没有歪门邪道。只有不属灵的人,没有不属灵的教会。因为教会是耶稣亲自设立和用重价买来的。有些人打着信仰名号破坏教会,嫉妒纷争,拉帮结派,对抗教会。有些信徒依仗权势,搞个人崇拜;打折信仰旗号,私自聚会,迷惑信徒,收敛钱财。有些信徒则抓住教会或某些传道人的缺点或失误,夸大其词,大做文章,乘机败坏教会名声。这些人所作所为在社会上对教会造成极大影响,成了基督教中国化的绊脚石。中国已进入法治国家时期,宗教也进入了法治时代。三自教会按国家相关法规,规劝这部分游离在教会之外的边缘信徒,更好地团结他们,引导他们,服务他们。在他们当中,大多数是好的,是可以重生悔改的,可以回到主的羊圈之中的,只是暂时迷失了方向。三自教会有责任遵主教导劝化他们,使他们同样参与基督教中国化建设,共同作美好的见证。
四、结语
基督教中国化离不开政府好的政策,离不开教会的兴旺,离不开信徒丰盛的灵性生命和共同参与。在这场基督教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参与进来的政府积极提供良好的外部坏境,教会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用无私、博爱引领信徒。广大信徒要作光作盐,荣神益人,坚信基督教中国化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