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基督教“两会” 施成忠
内容摘要
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从早期的租屋传教到后期教堂建造乃至发展到一系列的教会建筑群,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批坚持建造西式教堂的人,也有一些传教士和中国牧师倡导了中西合璧式建筑新式样,而这个理念的实施,带动了中国近代建筑理念的发展。 随着基督教中国化的不断深入,教堂的中西合璧也应当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本文将就这个问题阐发我的意见。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化、建堂建筑
一种建筑风格,绝不是简单的建筑。自古至今,建筑使人们的存在富有意义。通过建筑,是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和基本的政治倾向。基督教的建筑风格之所以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出现不同的风格,是因为这些民族在接受信仰以后,并没有把原有存在的一些民族建筑风格放弃,而是采取了既做加法,又做减法,必要的时候,乘法和除法一起做,形成了与本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教堂建筑风格。即使今天被我们所接受的最流行的罗马式、哥特式等,这些建筑风格都是基督教在那些民族中的本色化的具体体现。在本具有地域建筑色彩的教堂里过信仰生活的人们,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信仰和生活上的立足点上,感悟神人之间美妙的连接,更好地诠释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活意义。
一、从西方基督教发展看教堂风格
自基督教获得罗马帝国的合法身份以后,特别在中世纪,教堂的建筑风格成为了西方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势力的一种标志。在教堂许多的建筑风格中,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这三种成为佼佼者。一种特色,就是一个民族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播,一种信仰的告白。目前,中国教会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堂建筑样式是哥特式的 。
哥特式建筑的基本组成要素是肋架交叉式拱顶、二圆心尖券,崇高、峻美,给人以超拔和飞升的感受,比较贴切地折射了基督教神学中“两个国度” 的学说。虽然不能完全说成是哥特人接受基督信仰以后,对于教堂风格上的一种特别的领悟,但至少可以说明哥特式建筑的形成中是学习罗马式教堂建筑上,把罗马人已有一些建筑理念进行了提炼、加工,使之完美。在我们看来,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是日耳曼民族在教堂建筑风格上的神学思想建设,并成为了建筑文化或者教堂建筑风格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建筑标志。因为哥特式建筑的拱券确实打破了传统罗马式的圆拱,代以细长的尖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堂在视觉上的高度,敬畏之心直冲云天。从现代的建筑视角看,哥特式建筑除了高耸,还带给人们在地如同在天的信仰感觉。人自身的渺小与神的伟大,在教堂的高耸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使人油然而生轻盈之感。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基督徒,尤其基督徒设计师在设计教堂的过程中,并没有象日耳曼民族一样,在设计哥特式教堂的时候有“以我为主”的设计理念。实事求是说,我们大多数教堂的设计大部分吸取了哥特式风格建筑的特色,中国的建筑文化元素很少,有些教堂几乎看不到我们的民族元素。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教堂的面貌呈现着出来的依然是“西洋风”。
当然,中国教会基督教堂的建筑风格虽然以哥特式、罗马式为主流,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基督徒中也有一些人,早已对当前的教堂建筑风格与社会人士“回头看看”哥特式教堂的眼神,进行了思考。
二、从中国基督宗教本色化运动看教堂建筑中国化
基督教自唐朝时传入中国后,追求本色化的努力一直艰难进行着。解放前的基督教中国化,难就难在当时的传教士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经济后盾。因此,我们建教堂就按照他们的教堂理念来设计与建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基督徒随着本色运动的开展,基督徒的国人意识在不断提高。特别在建教堂的设计方面,开始有自己的思考和理念。教堂本色化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中国的基督教堂,要让自己的同胞知道这是中国人自己的教堂,传递出来的声音要有着中国味道的福音信息:教堂的建筑风格应当与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建筑风格相结合。因教堂是一座会说话的建筑,它可以诉说一个国家的文化、民族感情与认同、思维方式、神学思想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堂的建筑风格不仅向人们传递宗教情感,而且让自己的同胞愿意进入中国特色的教堂里,中西合璧的教堂就是这样开始建造的。
(一)明清时期基督教公教建筑的本色化
明清时期,大公教会非常重视并努力使自己的生活习惯中国化,同时也促进教堂风貌逐渐彰显中国建筑的气息。如天津的紫竹林教堂、上海董家渡教堂就在它们所处的时代中努力寻求本色化的结果。紫竹林教堂是大公教会在中国基督教历史上可以说最有品味的一座教堂之一。从紫竹林教堂的外形来看,它具有文艺复兴晚期建筑的典型风格,吸收了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艺术中的元素。其建筑风格,让人和谐开朗。不仅雄伟有力,而且活泼轻松,给予观赏者亲切之感。最让中国基督徒欣慰的是紫竹林教堂同时采用了中国明代建筑的风格,它采用了青砖木结构,再饰以中华的传统砖雕,巍峨典雅。在紫竹林教堂的建造中,已经开始尝试把中西两种不同的建筑文化加以融合。这样的尝试,在一定意义上开启了基督教堂中国化的旅程。虽然当时的基督教会在致力于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建设,但因为各种因素使得本色化的进程受限 。
(二)20世纪基督教新教的教堂本色化
1、基督教本色化运动
基督教新教自传入中国以后,特别在1920年前后,民族运动和爱国运动迭起,特别是五四运动和非基运动的过程中,在我们基督教里引起极大的震撼。基督教的本色化运动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突破了历史上的教会本色运动的框框,开始反思、检讨,希望改变基督教的“洋教”身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会。1922年,以“中国的教会”为主题在上海举行全国基督教大会,会上宣读了《教会的宣言》,明确提出中国的基督徒要通力合作,促进和谐来消除西方传来的宗派主义,为建设自养、自立和自传的本色的中国基督教而努力。随着会议的精神不断贯彻落实,教会建筑和装饰风格的本色化问题,也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反思。教堂建筑与陈设的本色化成为教会改革的重点之一。从1910-1930年期间,一些来华的传教士中也出现了同情中国牧师提出的教堂在建筑风格上要考虑中国建筑元素,逐步实现教堂建筑风格中国化。根据有关历史资料显示,随着基督教本色本色运动的深入,一些传教士也倾向于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教堂崇拜适用功能作为切入点,改变中国人对于教堂的看法。例如上海的多伦路上鸿德堂、南通市如皋基督教堂、南通市南大街基督教堂等。
2、以中为主的基督教堂
恰逢1920-1930年代,上海和全中国的基督教兴起本色运动,流行建筑中国传统样式的教堂,鸿德堂就兴建于此时,因此它是上海现存的唯一中国传统风格的教堂。鸿德堂整个外貌为中国宫殿风格,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斗拱飞檐结构,房屋外墙清砖砌筑,并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檐下绘重彩画 。
宿州福音堂,这座颇具中式风格的基督教堂矗立在宿州街头,成为宿州基督教的一个缩影。1907年,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的传教士来到宿州,建立起宿州福音堂。随着信众的增加,福音堂里陆续建起牧师院、小礼拜堂、大礼拜堂、钟楼等中式建筑,特别是具有中国宫殿式琉璃瓦顶的大礼拜堂,别具一格,十分有特色。
南通市南大街基督教堂始建于1907年,是中式的砖木结构教堂,内设社会服务机构——益群社,层高三层。分医疗室、图书室和普通教室。这座教堂可以容纳200人左右 。
如皋本土化的教堂建筑也具有十分浓重的中国化特色。该教堂坐北朝南,约十多米长,窗子多为较大的长方形,采光极佳。两边屋檐下均有半圆形换气孔。主建筑东边是一座小花园和一间面积颇大的祈祷室,后面还有两座小房子。这组建筑建于1933年。这个教堂看上去仍然具有西方建筑的韵味,但是仔细看看,教堂的如皋建筑特色随处可见 。
在本色化运动的推动下,此时的教堂建筑不再纯粹吸收西式教堂的建筑风格,而是尽可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多体现一些中国建筑元素。
3、改革开放以来的教堂本色化
1978年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不断落实,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督教堂的恢复和新建成为那个年代的新鲜事。特别是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人口流动进一步放开,乡村大量的人口流向城市。2000年以来,我国基督教目前的现状:农村教会堂点和信徒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仍比城市教会多。虽然农村的土地相对便宜,但面临乡镇人口流向城市,乡镇的行政区域的调整,教堂的建筑风格从单一的满足信徒人数的“仓库式”逐步向现代建筑风格发展。“仓库式”教堂,成为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主要的教堂风格,十字架成为这些教堂唯一的基督教符号。例如,南通地区有43座基督教堂,其中“仓库式”教堂占85%。
从目前现代教堂的设计风格来看,一般从圣经中汲取建筑的灵感元素。但信徒的认同感,还没有彻底的从哥特式风格中走出来。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来让信徒认同现代教堂的风格。要让信徒对现代教堂风格的接受,必须对教堂内在的布置,多采用一些中国的美术与圣经文化相结合,这样能使人民容易接近。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基督徒就会接受中国教堂的特色。对于许多非基督徒而言,现代教堂风格让他们感受到基督教信仰是普通中国人的信仰内容。时间一长,现代式教堂就成为中国普通公民的信仰归属之处。通过这些的变化,中国化的教堂向世人宣扬的不仅仅是无与伦比的爱,而是让宁静而温暖的归属感直抵人们的灵魂深处。
当然,随着建筑学的发展与中国基督教神学之间不断交流,教堂的设计者再也不甘愿拘泥于教条的形式来设计基督教堂,他们更加注重教会气氛的融入感。教堂如此的设计使信徒在心灵上发自肺腑地倾向于中国基督教的现在与未来。设计师们在圣经中获得来自于从神而来的设计灵感,自动地愿意削去让人仰视的高度和距离,将道成肉身的基督与祂所爱人民融合在设计中,消除视角上存在的那种压迫和强权,让进入教堂中的信徒从建筑风格中分享基督的谆谆教诲和教会的关怀。
诚然,作为基督教堂必须存在的标志十字架成为了教堂设计师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是突出教堂真正属性的永恒符号。如今将十字架更直观、更无需修饰地传达到人们的视觉神经,中国教会的教堂建筑风格便直白地表达出中国人对十字架救恩的敬畏。
从现代的深圳市基督教堂、宜兴市丁山基督教堂、南通第一城基督教堂、以及金陵协会神学院的大教堂来看,虽然没有了哥特式的高,或者缺少了让人仰望的感觉,但现代教堂给予人们的是一种深度和宽度,而这种深与宽,恰恰是我们中国人内在信仰的表达。
(三)中国现代教堂建筑与教会的牧养多元化
基督教的中国化,与中国教会教会牧养的信息之间是没有矛盾的。随着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牧养上的表达方式会更加适应我们中国人的特点。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大中城市的教会渐渐出现一个新型的基督徒群体,即知识精英、老板基督徒。这些信徒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发生着比较快的变化,也就是中青年信徒在不断增加,有知识、有文化、有经济的信徒在不断地增加。这就要求教会在牧养方式上多样化,就象现代教堂建筑一样,不会基于某种形式才能满足这些信徒灵命成长的需要。青年聚会、培灵会、妇女聚会、主日学等的出现,要求教堂空间增值。在推进教堂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虽然教堂的风格在变化中,但依然是展现上帝荣耀的窗口。不管教堂建筑风格如何变化,但各种变化了的教堂,仍然可以体现天国的价值观、上帝的话语权威性、教义的时代性等。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基督永恒不变。舒尔茨在他的《西方建筑的意义》中写道:教堂是“世界的镜子”。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教堂,在他看来是“世界的镜子”,那么,中国化的教堂是怎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研讨的问题。所谓中国化教堂,就是将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和信仰语言把圣经中的天堂的和俗世的领域(即“两个国度”)一起放在教堂的建筑中。通过中国的建筑特色,传递出我们对基督福音的渴望与追求。这种风格的教堂,为信徒的信仰生活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更能满足于牧养好不同层面的信徒。在深远的意义上,它更是承载着中国人对于上帝的思考和上帝对世人的爱。
三、结语
在教堂建筑的实体风格上,可以将我们对上帝的信仰和对于人的关爱独特地表现出来。因为教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信徒的皈依感和民族认同感,这个问题在中国还涉及到中国教会摘掉“洋教”帽子的问题。教堂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地域文化和神学思考的具体体现,若一个教堂成为一个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不仅仅是这个该区域耀眼的骄傲和文化汇聚之地,更重要的是将成为该区域内构建人内在的精神文化中心之一:开阔精神视野、增进文明容量、促进区域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今天的中国教会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堂建筑的中国化进程。
参考书目
书刊:
1、(古罗马)奥古斯丁 著、王晓朝 译,《上帝之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11)。
2、戴永生<用中国特色建筑文化表达信仰 记安徽宿州基督教福音堂>《中国宗教》2015
3、樊华<基督教建筑对近代中国建筑形态影响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南通市民族宗教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市民族宗教志》;合肥:黄山书社,1996,第一版。
网络资源:
3VIXyYj8fdmbFMFRYtJgpwVbekirLILlYpLzmdCwcPicvAPhi3n-pmn6P41VPWg7jA_2jGDCYkK5YJ87lUK,
“紫竹林教堂”,读取时间:2017.7.8,17:34。
http://www.ccctspm.org/jiaotangfengcai//2012/1011/121011669.html,“宿州市基督教堂”, 读取2017.7.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