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新教伴随首次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于1807(嘉庆十二年)传入中国,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期间,因历史的变迁,政治的变革,教会经历过停滞与发展,打压与支持,由于一些政治原因遭遇过拦阻与迫害。历史告诉我们:这些抵挡也未曾扼制住此新教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的发展。教堂的数量及其信众的人数不断加增,教会的硬件设施也趋于完备,教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美好景象。截止2010新社北京8月11日电(记者俞岚)中国社科院在11日发布的《宗教蓝皮书》中估算,中国现有基督徒万人2305,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到目前为止不完全据统计约有4500万信徒。鉴于是新兴教会,生命力相对薄弱,在发展中难免的存在各样的挑战与压力。教会的体制需要探究与改进,慈善层面的社会服务相对薄弱,文字事工对社会的影响力度很是欠缺,羊多牧人少的现状依旧很严峻,神学思想建设的推进。面对中国14亿的中华儿女,信仰基督新教的比例很是微小。针对如此庞大未信者,心存主耶稣对门徒吩咐的“你们往普天下传福音给万民听”的大使命,因此教会福音事工的发展急需我们重视,如何健康发展教会福音事工,如何给一些被封建思想迷信影响,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的农村人宣讲耶稣的福音,是笔者一直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来华的传教士们,他们刚进入中国时,在中国人未曾听过基督的情景下是如何把福音传开的,在起初艰难之时,他们是如何把这位“陌生”的耶稣告诉中国老百姓,在历史的印记上,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们,利玛窦,马礼逊,李提摩太,丁韪良,司徒雷登,他们有较多的宗教气质,比起鸦片战争起涌入中国的传教士,他们还是非常具有信仰的使命感与托付,对于基督教福音在中国的传播,他们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其中一位李提摩太在科学,政治,慈善,文字工作等方面给中国教会带来重大意义。笔者意图通过研究他的传教策略去发现新亮光,使之能给中国教会福音事工的发展带来影响。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研究,一、概述李提摩太的生平简略。二、研究李提摩太的传教策略,三、探究李提摩太传教策略给中国教会福音事工的启发,四、总结。
一、李提摩太的生平简介
李提摩太,英国人,一八四五年出生在威尔士卡马孙郡一个叫法尔德普林的小村庄,李提摩太弟兄姐妹九个,他排行最末。童年时期在本村小学念书,十四岁接受洗礼成为浸礼会信徒,十五岁到离家二十英里外的中学念书,十六岁开始自立,脱离父亲资助,一面在小学教书,一面到一家文法学校念书,不久考入斯文西师范学校继续学业,十八岁通过考核,出任一所小学的校长,二十岁考入在彭布鲁克郡的哈弗福特神学院攻读神学,于一八六九年春天毕业于此学院。他读神学期间就渴望来中国传教,1870年2月12日李提摩太被英浸礼会差派来到中国,在上海稍做休息,上山东烟台、青州传教,并学习中文。1876—1879年华北大旱,他从事赈灾活动,在山西发放赈款,借以与清政府高级官员结交。以1000英镑购买科技书籍及科学仪器,进行自修,向中国官绅宣讲哥白尼发现天心说的秘密、化学的奥秘、蒸汽机带给人类的福利、电力的奇迹等科普知识,并作示范表演。
1886年11月,李提摩太移居北京,受曾纪泽之托为其子侄教授英文。1890年7月,应李鸿章之聘,在天津临时任《时报》主笔。次年10月,到上海接替韦廉臣为同文书会(广学会)的督办(后改称总干事)。他与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荃、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有过接触,张之洞曾拨款1000两资助广学会,梁启超担任过他的中文秘书。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期间,他积极活动于上层人士之间,多次建议将中国置于英国“保护”之下,聘请外国人参加政府,企图影响中国政局的发展,结果都未如愿。他主张更多地控制主要的大学、主要的报纸、主要的杂志和一般的新读物,以达到通过控制这些东西和中国的宗教领袖来控制这个国家的头和背脊骨。他主持广学会达二十五年之久,出版《万国公报》等十几种报刊,四十年间,出版2000多种书籍和小册子,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1902年,慈禧太后因他协助处理山西教案有功,同意开办山西大学堂,聘他为山西大学堂西学书斋总理,往来于上海、太原之间。清政府赐他头品顶戴,二等双龙宝星,并诰封三代。1916年5月,辞去广学会总干事的职务回国,1919年4月20日在伦敦逝世。
二、李提摩太以爱与适应为核心的传教策略
李提摩太在传教策略方面很有研究,无论是最传统的发福音单张或是接触上层的达官贵人,改朝换面的脱去洋服穿上中国平民百姓的服装,还是通过参与政治,建立大学,与其它宗教的对话交流,他都在努力的探究怎样将福音传给更多的人,笔者在这里将自己探究的李提摩太的传教方式做以下简单概括。
(一) 慈善方面,以爱心为根基的赈灾获得老百姓的支持
一八七六年至一八七九年期间,华北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据估计,华北五省饿死的老百姓约有一千万人,土地大片龟裂,寸草不长,大批饥民向东北或南方各地逃荒,到处在卖儿女以换取粮食,有的地方甚至易子而食,哀鸿遍野,一幅凄惨的人间地狱图。为此,李提摩太积极投身到山东和山西两省的募捐和赈灾活动中。”他估计青州府农村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受灾县饥民有二三百万人,饿死的人已达到五十万。为了救这些可怜的灾民,他多次向各处募集资金,赈济灾民,把中国人从饥荒下解救出来。此外,李提摩太还积极向中国地方政府建言进献救灾良策,提出向粮价低的地方移民,拯救了很多的受灾群众。他认为:“天国不仅要在人的心中建立,亦应建立于地球各处,拯救灵魂固然要紧,但也要拯救人民的肉体,不仅拯救于将来,也需拯救于现在”。李提摩太这种积极参与赈灾的热情与爱心博得了众多老百姓的认可,也为他的福音事工打下了美好的基础。
(二)教育方面,以悬赏征文为渠道,重视人才
李提摩太特别重视教育及培养人才。他努力用科学武装自己,在南肯辛顿的埃尔顿和塞尔维纳斯.汤姆逊的指导下学习了专业课程。他对了解其它地方的教育系统也非常热衷,就去了柏林,拜会了教育部部长,并告诉会长,他是来自中国的传教士,热切希望了解最好的教育系统并介绍到中国。“1879年,李提摩太向应考的秀才悬赏征文,刺激他们对基督教的兴趣。”他善济平民百姓,创办新式学堂,使更多的人接受基督教化,在清末山西发生教案的特定背景下,他创办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三所高等学府之一—山西大学堂。1901年,利用协助李鸿章等处理山西教案之机,李提摩太提出从庚子赔款中拿出50万两返还给山西,每年5万两,在太原建立一所西式大学,以便帮助人们克服他们的无知和迷信。
(三)政界方面,结交上层稳固福音传播根基
李提摩太于一八六九年春天自神学院毕业后,差会部的领导人叮嘱他到中国之后切记把中国的知识分子牢牢的放在心中。他们认为只要知识分子皈依了基督教,中国就有可能转向上帝,这是李提摩太念念不忘的一条“基本原则”。于是,李提摩太开始将传教的重点转向结交权贵,联络士绅。他和李鸿章、张之洞、曾纪泽、庆亲王奕劻、恭亲王奕忻等几乎所有的朝廷大员都保持着接触,李提摩太还曾做过曾纪泽家的英语家庭教师。他的传教方式类似于利玛窦,是以西方文化吸引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并和许多政府官员,如李鸿章、张之洞都有较深的交往,张之洞曾拨款一千两资助广学会。他还结交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担任过他的中文秘书。李提摩太对中国的维新运动有很大影响。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期间,他积极活动于上层人士之间。
(四)宗教界方面,了解各个宗教并与之友好交流
李提摩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早在150年前就懂得宗教对话。他曾路途八英里去拜访一位隐居的景教徒,去庙会拜访几位高僧。“有一次,在街头布道完之后,我同两个佛教的高僧谈了起来,我们自由的讨论佛教和基督教的优越性。”李提摩太敬重的称他们为虔诚的真理追求者,曾和异教徒认真耐心地探讨基督耶稣的真理,拜访过回教徒。他带着谦卑的心去了解各个宗教,与他们探讨真理,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他为传播福音所采用的一种传教方式。在更深入的了解他者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去帮助寻求宗教者分析并选择出最掌握真理的宗教。这种尊重异教的表现,也促进自己的信仰被对方了解。并帮助李提摩太能更清晰地明白他者的宗教,更好地将基督教的真理传播给更多的人
三、李提摩太传教方式对当今基层教会福音事工的启示
(一)借助自然规律驱除迷信色彩
中国大多数老百姓曾受过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人们往往遇到神像就去跪拜,没有受过充足文化教育的农村老百姓,尤为一些中老年人,脑海中难免存有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他们看风水,拜各式的神明、土地神、灶王神、门神、财神、观音等等,因此他们很难理性地理解福音真理,他们固有的观念往往极易将上帝当成类似他们所拜的各式神灵,难以用理性支配他们的头脑去分析理解事物的本质。李提摩太从自然地理方面着手带领人们了解其中的规律,帮助人们理解事物的本质以驱除迷信色彩的方式让笔者深受启发。福音传播者可以效仿他的此种方式,借助自然万物,自然规律给这些中老年百姓讲解其中的奥秘,将之规律联系到创造万物的上帝。并将上帝的福音告诉他们,帮助他们通过自然万物来认识创造主,带领他们皈依真理的上帝。同时,农村信徒带有浓厚的排外思想,他们的偏见导致他们认为除了自己的信仰之外都是撒旦之子。李提摩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榜样,身为基督的使者,当以宽广的胸襟了解他者的宗教,并以谦卑的态度与此交流探讨,将主的福音通过探讨告诉更多其它宗教信仰者,便于让自己了解其它宗教以达到更好的传播自己的信仰。对我们的启发: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宽广的眼界与心胸,并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信徒,使信徒向他学习,以达到更好传播基督福音之目的。
(二)重视培养教会人才
李提摩太悬赏征文的策略让笔者深受启发,人才不仅是社会宝贵的资源,习主席也提倡教会要有人才建设。李提摩太以悬赏征文的策略来重视鼓励人才,让笔者领悟到“教会也可借此为策略培养教会人才,并且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例如通过奖赏参加主日学在学校获得优秀成绩的儿童,给予他们礼物表达教会对孩子的鼓励以及重视,借此鼓励所有在主日学儿童在学校认真读书荣耀基督。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奖赏弟兄姐妹家里成绩或者道德方面表现优秀的儿童,当他们在自己的学校被评为优秀生或道德模范时,或者考上重点高中、大学时,教会可以给予此学生奖励。主日学之外的优秀孩子,因他父母是本教会的信徒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奖赏,激励更多的孩子认真学习,促使孩子加深与教会的感情。教会以这种含蓄开阔的方式重视人才,让孩子自幼感受教会的爱与温暖,从而对教会有一定的依附与归属感,使得孩子的父母及亲人也通过此鼓励机制感受到教会的爱与温暖。这样,基督的名将传遍孩子的家庭,村庄以及更多城市,激励更多的孩子努力学习,促使各样的人才能从教会中被培养出来,同时也激励了孩子长大后在他们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服务,荣耀基督。
(三)慈善方面,以爱吸引
李提摩太通过赈灾博得了老百姓的认可支持,吸引了很多人皈依上帝。上帝是爱,教会、基督徒是传播爱的载体。面对当今空巢老人,抑郁者加增,建立养老院,心理咨询所,甚至医院等是我们教会的重任,只有行动才能将基督的爱真实彰显。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邀请人们来参加教会活动,更是用爱来吸引、这让笔者领悟到,教会可根据每年的国家传统节日举办各式的活动走近人群,例如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教会可以组织一些同工探访孤寡妇人的活动,将上帝的爱带给他们,每年的国际五一劳动节同样可以组织一起劳动,打扫村落里的死角卫生等活动。在每年重阳节可以组织同工探访孤独老人,每年春节前教会可组织一些弟兄姐妹送米与油给任何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士等等,特别是孤寡老人,也可去探望一些家里遭受重大意外事故的家庭,走近他们,把爱通过我们的行动表现出来,增加人们对教会的了解。让爱成为教会的留给人们的印象,促使教会的影响力加大。
(四)今日传道人,当以李提摩太为榜样
教会的发展与复兴离不开传道人的牧养与管理。然而当今的传道人却面对着各样的挑战和压力。社会、家庭、教会、交际、甚至经济及自身的缺乏等等。为基督的福音能更好的在教会发展与传播,笔者认为教会的牧师传道需要以李提摩太为榜样,不断地学习,拓宽自己的眼界与心胸。当时的传教士李提摩太也曾面对各样的压力,但他凭着这份热情与爱主的心不断地去攻克与挑战。他才华横溢、眼界宽广、毅力坚强,传道者也当尽可能的去学习并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接触各样的精英人士,提高自己的自身素养,忠心的服侍,将自己的热情如李提摩太洒一样洒向主的教会,去为主赢得更多灵魂。
四、结语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政治背景下,传教士的来到给中国社会带来双面的影响,思想的渗透、政治与内政的干预,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剥夺。一方面也促进宗教多元化,丰富建筑风格,促进慈善,引进西方科技等。在中西文化冲突、交流与融汇的过程中,当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回顾这段历史时,也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他们中有些像勤奋的蜜蜂,往来穷乡僻壤,出入大街小巷,周旋三教九流,奔走高堂华屋,将基督的信仰传进我们民族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中国近代光怪陆离的历史舞台上,这些异国他乡的传教士们构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他们参与到中国社会历史变革的运动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面貌和进程。于一八七零年来到中国的李提摩太,他将自己的半辈子献给了中国。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乱世国度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岁月,他通过赈灾救穷融进基层社会,在山东,山西两地赈灾工作中,他亲手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他通过传播西学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好感,主持广学会工作达二十五年之久,利用手中掌握的巨大媒体资源鼓吹变法,致力于社会文化教育改革,对当时社会的转型和革新起了很大的作用。他通过结交权贵进入清朝权力的上层,同丁宝桢,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恭亲王,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等近代后期政治舞台上的几乎所有超级大腕都打过交道,甚至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他积极参与了以康有为为首发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对启蒙民智,推动维新,做出了常人难以比拟的贡献,因此深得光绪帝的赏识而被命为皇帝的顾问。在义和团运动的善后工作中,他一手托两家,在清廷与列强之间穿针引线,发挥了任何朝廷大臣都无法代替的作用,他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世变局中涂抹了自己浓墨重彩的的一笔,也开创了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的新纪元。无论如何,作为外来者,他仍旧披代着侵略者的外衣,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带有某种侵略的印痕。但作为基督的使者,李提摩太可以说是尽上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因信仰的缘故,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挥洒自己的汗水与智慧,给中国教会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贡献。在今天,福音的种子早已被传教士播撒在中国这片土壤里并且发芽开花,他们完成了自己对福音的使命。作为一位本土的基督信仰者,我们身为教会的牧师、长老或传道,应当如何前行,为基督效力,如何为基督尽上自己的本分。一位外来者把自己的热血,智慧,因着基督的缘故播撒中国,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中国的社会与教会带来了贡献。为着基督的国度,我们是否也当以李提摩太为榜样,在中国土壤挥洒热血。李提摩太的传教方式给了笔者带来的思考,所研究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还需不断深入学习与探究,渴望这冰山一角的启发能给中国教会的发展带来帮助。期盼中国教会在社会的慈善、教育、科技、思想、文化、文字等方面都为社会做贡献,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作荣美见证。
参考书目
中文书目:
1:《万国公报》第430期,1877年3月17日,山东灾荒近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年4月28日。
3:李提摩太:近代在中国办报的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中国新闻人网 , [2014-6-3]。
4:卓新平:《中国基督教基础知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5:英李提摩太 译李宪堂 候林莉:《亲历晚晴四十五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6:英苏慧廉:《李提摩太在中国》,桂林: 广西桂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7:俞强:《鸦片战争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一版 。
8:俞岚:《中国新闻网》发布日期:( 2010-08-12 ) 。
9:顾长生:《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
10:顾长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4月第一版。
英文书目:
1: P.R.Bohr: Famine in china and the Missionary,T.Richard.
8Richard to the 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
2: B.Reeve: Timothy Rich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