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17篇
该诗为“大卫的祈祷”。向我们传递了只少两个信息:其一,该诗为祈祷诗,一般来说,祈祷诗往往是诗人在遭遇患难时向上帝祈祷,表明自己的心迹,并渴望上帝的怜悯。其二,该诗出自大卫的手笔。对于该诗,一般解经家认为是大卫逃避扫罗的追杀过程中。为此,他深感痛苦与无助。在绝望中,大卫想到了上帝,于是提笔写诗,向上帝吐露心声。通过祈祷,将心中的一切痛,如水倒出,诗人获得了上天而来的力量,并且有了“我必在义中见你的面”的信心。
这首诗共有15节,一般分为不规则的五小段:1、2节为第一段,诗人指出了上帝的公义属性,以寻求公正的判断;3、5节为第二段,诗人陈述了自己的状况;6、9节为第三段,诗人描述了神的作为,以祈求他的帮助;10至12节为第四段,诗人指控了敌人的卑劣手段;13至15节为第五段,诗人表明了自己的价值理念。可以说,整篇诗歌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一、寻求公正(1-2)
从诗的内容看,大卫仍在扫罗的追杀中。然而,诗人非常清楚,他所遭遇的一切。为此,他深感冤枉和委屈,而这种心灵的煎熬却无处诉说。诗人在绝望中仍知道,公义的上帝一定知晓这一切。大卫曾写道:“耶和华施行公义,为一切受屈的人伸冤。”(诗103:6)
“耶和华啊,求你听闻公义,侧耳听我的呼吁;求你留心听我这不出于诡诈嘴唇的祈祷。”
从大卫一连串的“听”字——“听闻”、“侧耳听”、“留心听”的反映出大卫向神倾诉的迫切。第一个“听”,诗人说出祈祷的内容——“求你听闻公义”。《现代中文译本》译为“垂听我求公道的呼声”,翻译的意思较为正确。诗人向上帝说明祷告的主题是“求公道”。第二个“听”,诗人道出了祷告的企盼——“侧耳听我的呼吁”。他希望上帝像常人一样,侧着耳朵,专门地聆听他的声音。第三个“听”,诗人表明祷告的态度——“求你留心听我这不出于诡诈嘴唇的祈祷”。上帝喜悦的正是这样的祈祷,那种嘴唇尊敬主,心却远离他的祷告,上帝最为厌恶和必不垂听(参赛29:13)。第2节,是诗人进一步的祈祷,在此具体地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并切盼上帝成全:“愿我的判语从你面前发出,愿你的眼睛观看公正。”这里的“判语”,是为自己辩护词,诗人深感委屈,所以他竭力为自己辩护,希望上帝聆听,并渴望神尽快为他做出裁决。诗人相信,当他的判语达到上帝面前之际,当上帝观看公义之时,就意味着得到了上帝公义的判断。《现代中文译本》对此句的翻译直截了当:“愿你宣判我无罪,因为你知道什么是正直。”
二、表白无辜(3-5)
这一段中,诗人用了很多的笔墨,以表明自己的无辜,证明自己以上的辩护并不是狡辩。诗人表白无辜并非表示自己无罪。诗人的意思是说在扫罗追杀自己的事情上,他是彻底的无辜。
首先,大卫从思想方面的表明无辜:“你已经试验我的心。”这里的“心”,不是一般概念的心脏,而是指人的思想、情感等等。“在希伯来文里,心指人的意志及理智,往往以心为整个人格的中心。心怎样,人也必如此。”《箴言》说:“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因此,“心”代表着决定人的生活行为的思想。诗人指出,上帝已经试验了他的心。他还特别提到,上帝在“夜间”鉴察了他。无所不在的上帝,任何时候都在鉴察、熬炼他的子民,但在“夜间”,他的鉴察和熬炼更为直接,更为清晰。经由上帝鉴察、熬炼,其结果是“却找不着什么”,其次,是言语方面的无辜。诗人写道:“我立志叫我口中没有过失。”一个人在言语方面的态度,往往能代表他的素质与修养,因此《雅各书》写道:“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3:2)诗人在这里表明自己在言语方面的态度,就是“立志叫我口中没有过失”。诗人在上帝面前立志,要勒住自己的舌头,争取在言语上没有过失。积极方面,是要做到心口一致,按着上帝的教导说造就人的好话。消极方面,是指弃绝谎言和妄语;最后,是行为方面的无辜。诗人说:“论到人的行为,我藉着你嘴唇的言语自己谨守,不行强暴人的道路。我的脚踏定了你的路径,我的两脚未曾滑跌。”作为上帝子民的他,绝不能随波逐流,乃要分别为圣。他要“自己谨守”,而谨守的前提是“藉着你嘴唇的言语”,诗人在上帝话语的规范下端正自己的品行,“不行强暴人的道路”,面对敌人的威逼,诗人在行事为人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他相信,当他远离“强暴人的道路”并“踏定了你的路径”之时,他的脚便不会“滑跌”,“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诗1:3)思想、言语、行为,这三样几乎就是一个人的全部活动。诗人在这些方面都已问心无愧,所以他说自己是无辜的。
三、祈求保护(6-9)
这一段祷告,其内容非常深刻,清晰地流露出了大卫自己对上帝的深刻认识。
首先,诗人因上帝的信实而祈祷:“上帝啊,我曾求告你,因为你必应允我;求你向我侧耳,听我的言语。”大卫有过“我曾求告你”的亲身经历,更有“你总应允我”的深刻体会。通过无数次的信仰经验,诗人大卫坚信真理。所以,诗人遭遇患难之时,愿意一如既往地来到上帝面前,向他祷告。
其次,诗人因上帝的慈爱发出祈祷:“求你显出你奇妙的慈爱来,你是那用右手拯救投靠你的,脱离起来攻击他们的人。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将我隐藏在你翅膀的荫下。”回忆过往的经历,大卫深刻地感受到了上帝同在,所以进一步向上帝呼求。他相信,上帝一定会显出他奇妙的慈爱。接下去,诗人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上帝的拯救与保护。(1)“用右手拯救投靠你的”:右手,人们最多使用,象征着力量,也象征着慈爱。(2)“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这个说法来源于《申命记》:“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申32:10)“眼中的瞳人”有多重要,谁都知道。上帝保护爱他的人,就像保护自己的瞳人,他曾应许他的子民:“在显出荣耀之后,差遣我去惩罚那掳掠你们的列国,摸你们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亚2:8)(3)“将我隐藏在你翅膀的荫下”: 耶稣也曾用过类似的说法:“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路13:34)再次,诗人因上帝的权能而祈祷:“使我脱离那欺压我的恶人,就是围困我要害我命的仇敌。”这一段祈祷的尾声,诗人祈求上帝救他脱离仇敌,这是一个重要的句子。诗人相信,上帝一定会拯救他脱离仇敌,因为他拥有这样的权柄和能力。
四、哭诉凶残(10-12)
诗人将话题转向了敌人,他要向上帝哭诉敌人的凶残:“他们围困了我们的脚步,他们瞪着眼,要把我们推倒在地。”如此哭诉的目的,是让上帝知道他的处境有多艰难。首先,诗人描述了敌人的心灵状况:“他们的心被脂油包裹,他们用口说骄傲的话。”这里的“心”,与上文所提到的“心”意义相同。所不同的是:诗人的心是清洁的,经得起上帝的试验;敌人的心却“被脂油包裹”。“心被脂油包裹”,它告诉我们,那些仇敌的心,被厚厚的脂油闭塞,以致失去了应有的功效,就好比保罗所说的,“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热铁烙惯了一般”(提前4:2)。当“心被脂油包裹”之时,行为便无拘无束了,“用口说骄傲的话”也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他们心蒙脂油,我却喜爱你的律法。”这些仇敌之所以“心被脂油包裹”,是因为他们没有热心地遵守耶和华的律法。这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
其次,诗人描述了敌人的残酷手段:“他们围困了我们的脚步,他们瞪着眼,要把我们推倒在地。他像狮子急要抓食,又像少壮狮子蹲伏在暗处。”这帮凶残的敌人处处紧逼,不留余地,诗人因此四面楚歌,插翅难飞。仇敌将诗人团团围住,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他,并且将他推倒在地,准备随时下手。目睹这种处境时,诗人联想到了狮子抓食的场面,他能感觉到,自己的遭遇与此类似:“他像狮子急要抓食,又像少壮狮子蹲伏在暗处。”而诗人,正是狮子面前的那只小羊,他的处境有多艰难。
五、展望祝福(13-15)
首先,诗人祈求上帝的大能作为:“耶和华啊,求你起来,前去迎敌,将他打倒,用你的刀救护我命脱离恶人。”控诉敌人的凶残之后,诗人理所当然地再次为上帝尽快打败他的敌人而祈祷。这一节,诗人用了一个特别有趣也特别到位的说法——“求你起来,前去迎敌”。诗人将耶和华为他伸冤的行动,描述成一次军事行动。他的心目中,上帝就好比坐地待命的将士,一旦敌人出现,便迅速“起来”,投入战斗。一旦上帝如此作为,敌人的溃败便是顺其自然的了,他会将敌人“打倒”,并用“刀”保护其子民免受敌人的伤害。其次,诗人说:“耶和华啊,求你用手救我脱离世人,脱离那只在今生有福分的世人。你把你的财宝充满他们的肚腹;他们因有儿女就心满意足,将其余的财物留给他们的婴孩。”诗人在此指出,世界上存在着一群“只在今生有福分的世人”,因此“他们因有儿女就心满意足”。保罗在《腓立比书》中批判了一种人,与这类人相似:“有许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敌。我屡次告诉你们,现在又流泪的告诉你们: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地上的事为念。”(腓3:18-19)由于这种人不在少数,而他们的价值理念又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具有属天追求之人,因此诗人祈祷,“求你用手救我脱离世人”。
最后,诗人表达自己的信仰立场:“至于我,我必在义中见你的面;我醒了的时候,得见你的形像就心满意足了。”诗人清楚,世人有他们的价值取向,对他而言,决不去随从他们的价值取向,所以也不可能得到他们能够得到的东西。然而,诗人非常清楚,他将要得到的,比任何人所得的都更好。其一,“我必在义中见你的面”:其二,“我醒了的时候,得见你的形像”:如同使徒保罗所说:“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他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他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腓3:20-21)诗人将要得到的,与世人所得到的,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因此他不羡慕世人的福气,只追求自己的理想。《诗篇》第17篇,一篇感人至深的祈祷诗,诗人在敌人无端的攻击之时,以此诗向上帝吐露心声,并抒发感情。先是寻求公正的判断,接着表白自己的无辜,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并且哭诉敌人的凶残,最后展望未来的祝福。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上帝的深刻认识,对信仰的深刻体验,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