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督教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约公元30年,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大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十六世纪中叶,公教又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陆续派生出一些脱离罗马公教的新教派,统称“新教”,又称“抗罗宗”或“抗议宗”,在中国称为“基督新教”“耶稣教”。所以,基督教是公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总称。
基督教的直接创始人(“元首”)是耶稣(Jesus)。耶稣是上帝耶和华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玛利亚未被迎娶前,圣灵降临在她身上,使她怀孕。约瑟一度想休了玛利亚,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过来。耶稣三十岁时受了约翰的洗礼,又在旷野中经受了魔鬼撒旦的诱惑,这一切坚定了他对上帝的信念。此后,耶稣就率领彼得、约翰等门徒四处宣传福音。耶稣的传道引起了犹太贵族和祭司的恐慌,他们收买了耶稣的门徒犹大,把耶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后,耶稣复活,向门徒和群众显现神迹,要求他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宣讲福音。从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圣经》中记述的都是上帝的启示,是基督教徒信仰的总纲和新生活的规范,是永恒的真理。《圣经》分为《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两部分。《旧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准确的称呼是《希伯来圣经》。耶稣对它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犹太教的超越看法,并做出了解释说明,作为上帝的选民的重要依据。按照《圣经》希腊文本的分类方法,《旧约》被分为:律法书、先知书、历史书和智慧书卷四类[但是按希伯来传统,《希伯来圣经》分为三部分:律法(妥拉,תורה)、先知书(נביאים)、圣文集(וכתובים),其中它们的首字母就组成一个对《希伯来圣经》的专业称呼,“塔纳赫”,תנכ],共39卷,其中记录了天地起源、犹太人的来源和历史以及古代犹太人的诸多传统(先知传统、祭司传统、智慧传统、君王传统、申命派传统、启示文学传统、编年史家);《新约》被分为:福音书、历史书、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类,共27卷,其中主要记述了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在《启示录》中,还记述了基督教对末日审判的预言。
基督教的教义体系庞大,各教派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但基本信仰还是得到各教派公认的。基督教的教义可归纳为一个字——“爱”。在耶稣眼里,爱分为两个方面: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的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1:37-40)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爱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基督教是严格的独一神教,只承认上帝耶和华是最高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对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缛节和哗众取宠。“爱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它的要求是:人应该自我完善,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忍耐、宽恕,要爱仇敌,并从爱仇敌进而反对暴力反抗。“爱”,不仅仅包括得到上帝的供应和爱上帝者的关爱,也要自己亲身实践爱,勇于担当基督徒的社会责任,心怀世界,拯救灵魂。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达到博爱的最高境界--爱人如己。
基督教诞生至今已两千年,除了耶稣,还涌现了许多对基督教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彼得、约翰、雅各等十二门徒,保罗、巴拿巴等使徒,对基督教神学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耶柔米、伊格纳丢、奥利金、特土良、奥古斯丁,以及为克里夫、马丁路德、慈温利、加尔文、诺克斯等宗教改革家。现在,基督教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信徒遍布六大洲。
二、关于《圣经》
《圣经》的希腊文为Biblion,译作“卷”或“书”,也被译作“某种书本”;神圣或非神圣的都可采用。但基督教所称之《圣经》,其意义甚为深奥,指圣书、神所启示的记录,及记载神作为的书本。《旧约》原文以希伯来文为主写成,个别段落用的是亚兰文。最早的圣经是用羊皮卷或纸莎草纸抄写的。
《圣经》记录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起源及早期的发展,也为以色列民族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它是整个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为其信徒提供了信仰的准则,同时也为基督教教会的组织和礼仪活动作出了规定。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翻译成的语言最多,出现的版本最杂,流行最广而读者面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书。
1、圣经的组成与内容
在新约里,圣经为引用于先知的记载而言(但9:2)。在新约中所提到的“如经上所记”,多数为指着全部或一部份旧约的经文(参太21:42;可12:10;提后3:15)。有时新约所提的,除了旧约以外,也包括新约的一部份书信(参彼后3:16)。
《圣经》是由旧、新两约所组成。“约”的原文为bᵉrît̠, covenant(“盟约”、“契约”)& diathēkē, testament(“遗言”,“教导”),旧约是指神与摩西所立之约(参出24:7-11),而新约是指神在耶稣身上所完成工作的约(参林前11:25)。旧约、新约两部成为一本圣经,在第二世纪被基督徒所认同和使用。整本《圣经》的中心信息,是说到神救恩的故事;此救恩的三个步骤是,救恩的来源、救恩的方法与救恩的归属。救恩的对象是上帝的百姓,就是信靠耶稣为救主的人;救恩的方法就是上帝在他恩典中呼召他的子民,以信心与顺服来接受他的救恩。
1947年考古学家在死海西岸库姆兰地区洞穴中发现了较完整的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的手抄希伯来文圣经,学术界以此为依据将犹太教圣经古抄本分为3种:古巴勒斯坦抄本,古埃及抄本,原始传统抄本。新约原文为希腊文,其原本已失传,现所发现的最早抄本残片约为公元2世纪时所抄。在4世纪新约文本大致固定后,有埃及、亚历山大、叙利亚等抄本流行。目前保存的最早希腊文《圣经》抄本为4-5世纪的抄本,最著名的有西奈抄本、梵蒂冈抄本和亚历山大抄本。《新约》可分为三大部分:叙事著作、教义著作和启示著作。叙事著作包括记述耶稣生平和教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即四福音书,以及记载耶稣升天后使徒们的经历和早期教会发展史的《使徒行传》。教义著作为书信体裁,有21卷,主要是对基督教教义所作的系统阐述,包括《罗马人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哥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此13卷传为保罗所作,总称保罗书信。另有《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犹大书》。启示著作只有1卷即《启示录》或称《约翰启示录》,它用启示文学所特有的语言,用比喻、异象、预言等手法描写了世界末日的景象。新约的内容也常被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大部分。共有27卷,并为基督教各派共同承认。
为整个基督教会所接受而无争议的经卷,被称为正典,而一些因其年代、作者、内容曾引起过争议最后才被列入正典的经卷被称为后典或次经。《旧约》的次经有《多比传》、《犹滴传》、《所罗门智训》、《便西拉智训》、《巴录书》、《马加比传(上、下)》等7卷和《以斯帖补篇》、《但以理补篇》等。天主教认为《新约》中的《希伯来书》、《雅各书》、《犹大书》、《彼得后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启示录》以及《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内的一些经文是次经,但又认为正经次经皆为正典;其区别仅在于审定时间的先后不同而已。新教则认为《新约》无正经次经之分,皆为正典。整本圣经的内容,是描写神与人立约。此立约的对象,就是立约的子民;神本身就是他自己百姓的救主。立约的中保,就是耶稣基督——神的独生子。
圣经是神对人的特别启示,整本圣经是说明神对于救恩的真理与事实。圣灵藉着历史的背景与事实,来保证整本圣经是神所默示,藉着先知与使徒而写成的上帝启示的记载,它是无误,又是确实的。教会的产生与信徒的得赎,是出于圣经的真理与教训。整本圣经的信息,足够使我们得到救恩的知识,因为它是神的恩典与救恩的启示。
2、正典的形成
旧约各卷书的写成和旧约正典的形成有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学者们两百多年的讨论,逐渐达成以下共识:犹太人由于亡国、被掳而深深感受到有必要维持他们作为上帝选民的身份认同;于是,开始撰写,汇集过去留下来的资料。“五经”,是在公元前5世纪定稿并获得正典的权威地位;“先知书”从前5世纪开始写作,在前2世纪定稿并获得正典的权威地位;“圣文集”则在一世纪末(90)的犹太人的雅麦尼亚会议获得最后的确认。对此共识,也有一些其它的质疑。首先,雅麦尼亚会议的角色重新得到厘清,它并未剔除什么书卷,而只是针对有些书卷(《歌》、《帖》)作神学上的讨论。这些书卷既然会被提出来讨论,就表示它们在当时已经具有相当的权威地位了。其次,由于当时的大多数书卷是单独存放的,出来“五经”毫无疑问地是自成一个系统之外,“先知书”和“圣文集”不一定要想上面所说的,分成两大部分来定稿及获得正典地位。卡森(D. A. Carson)等人的结论是,旧约正典的形成很有可能更早,可再往前推至公元前1世纪。
现在所知最早的新约目录是1740年发现的“穆拉托里(经目)残篇”。
约在200年现在的新约各卷多已被教会承认为“正典”。确定新约正典最主要的依据是作者为使徒或接近使徒的人;符合基督真理的原则;在教会被广泛阅读。367年亚他那修首次正式提出如现在主要的新约全书篇目,397年经奥古斯丁主持迦太基会议最终确定《圣经》正典的篇目。在新约正典形成过程中,从时间来看,最早的应该是福音书。俄利根用狮子、牛、人、鹰四个活物形象地比喻四卷福音书的特点。
这样看来,虽然新旧约正典的形成是独立完成的,相互之间没有受到影响,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当新约在写作、逐渐形成的时候,使徒们已经有了旧约的正典(比如“七十子译本”)在手上可以参考了。
教会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确认正典的权威,这似乎是教会的权威高过正典。但基督教认为,并不是教会选择正典;而是这些正典的权威已经因为上帝的其实自己显明出来,教会只是“承认”它最终的目录而已。
3、圣经的权威
《圣经》是神所默示的,也是上帝对人类特别启示的记录。人可以从圣经中认识神的作为、耶稣的救恩及圣灵的工作。同时也能了解到有关宇宙的起始与终结、人类的来源与结局、生命的真谛与依归,及人生的原则与意义。圣经是神智慧的杰作,也是神生命流露的表现;它是他的慈爱与公义、律法与诫命的记载。圣经的持久与普世性、纯洁与完整性、统一与连贯性及真实与确定性,是永恒不变、虽旧而常新的。
圣经是人类信仰与生活的准绳,是真理与道德的依归,是规律与法则的基础,是起始与终极的答案。它足够使人类了解神的永能与作为、耶稣的慈爱与救赎,及圣灵的启示与同工。叫凡信靠耶稣的人获得救赎的智慧,得以完全,行各样的善事(参提后3:16)。
圣经的完备体系与真理的内证,足够建立其本身之权威,而且它是超过一切历代以来教会的传统与权威。所有教会的教条与理论,都不能与圣经同日而语、并驾齐驱。圣经是基督教会与传统、律例与道德的基础。教会的产生是出于圣经的教导,而圣经不是由教会而产生。教会的建立与差传的源起,都是出于圣经的教导而开始的。解经学与神学、教义与教条均要以圣经为依归。所以说,若要了解圣经的教导,应该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来做为了解真理的基础。
圣经的启示与权威不是出于教会的传统或信徒的感受,而是来自主耶稣本身对圣经的确信与认同。因为基督徒坚信圣经的权威与确定性是与上帝的神性与永能并存的。又说,圣经之成为信徒信仰与生活的准绳与权威,也是出于圣灵藉着圣经的启示,在信徒心中所做的见证,并肯定它就是神的话语,是生命唯一可靠的依据。
A.圣经的内证
圣经本身承认它的信息是出于上帝的启示。旧新约圣经明示它的记载就是上帝默示而写成的。圣经的准确与权威性足够使凡读的人可以认识上帝,获得救赎的智慧与永生的道路(参提后三15~17)。
a.旧约圣经的内证:
旧约本身的证实:旧约圣经屡次提到神选召某些人来成为神的代言人与出口(参出四14,七1),例如,旧约的先知们被神的灵所感动,写出神所默示的话(参摩三7:赛卅四16)。这都证实旧约圣经的记录全是神藉着先知所默示神的话。
耶稣对旧约圣经的证实:耶稣亲自证实旧约圣经就是神所默示的,它不但无误,且赋有神的权威性(参太四7,五17~18;约十35)。当耶稣在说到他复活的事实时,他引证旧约预言有关弥赛亚的应验(参路廿四26、44)。又说,凡新约使徒所描述有关耶稣的事实,间接也证明了旧约所预言有关耶稣的事,就是神所启示的话语(林前15:3-4、27-28;参提后3:15-16;彼后1:21)。
b.新约圣经的内证:
新约圣经本身的证实:新约圣经自己内证本身就是神所默示,且赋有其权威性与价值观(提后3:16)。既然旧约圣经是神所默示,而我们认识有关旧约圣经的默示观是出于新约记载而得来的,那么,它必然也引证新约本身也是神所默示的,其权威性与价值观是与旧约同等的。因为从新约的正典可以看到新约本身是受某一种原则所约束,而信徒的生活是受圣经的原则所引导。无论如何,这种种现象都是出于神的默示所得到的果效。
从耶稣本身的见证看出新约圣经是神所默示的。耶稣就是神也是人。他不时受圣灵的感动,所以他可以证实旧约及新约都是神所默示的。又说,一切有关默示的事,都是出于耶稣本身而来的(来1:1-2);耶稣本身就是所有新约中默示的中心人物(路24:44;弗2:19-22)。
从使徒们的书信中看出他们同样是受圣灵所感动写出神的话来(林前2:12-13 ,约壹4:6)。
三、教义与礼仪
1、使徒统续——即长老和主教职分来自使徒,藉基督赐给使徒的权能而治理教会,且由是使徒或使徒所按立的人选立并按手。二世纪中期教会普遍实行主教制,伊格纳丢曾强调过主教的中心地位。【“基督在哪里,大公教会就在那里。”“除主教以外,别人的施浸或举行的爱筵都是不合法的。”(110-117)】里昂主教爱任钮加以统一,指出主教的职分来自使徒统绪而具有使徒的权威。三世纪时迦太基主教奚普里安进一步强调主教职分和权力的重要。
教会被称为“大公教会”(Holy Catholic Church),就是从伊格纳丢(安提阿的圣伊格纳丢)开始的。由于当时教会中兴起诺斯底主义和孟他努主义,他极力主张主教独裁,他还设法提高以弗所、马内夏、他拉勒、罗马、非拉铁非、示每拿教会监督的权威。因为他认为这样能够让教会更有向心力并防止教会免于异端的渗透,避免教会分裂。他曾在给示每拿教会的书信中写到:“要避免分裂,因为分裂是万恶之源。你们都要顺服基督,顺服上帝,正如长老顺服使徒,又要尊敬执事。”
2、信经的产生
拉丁文原意为“我信”。最古老的信条是使徒信经(原为古罗马信条),这一信经在使徒们去世之后逐渐发展形成,忠实地阐述了使徒们说传教训的中心。
3、基本教义
洗礼和圣餐礼被称为今天基督教的两大圣礼。围绕着三大信经(《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亚他那修信经》),基督教教义着重与基督的“位格”和“职分”。
三位一体是指: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共享有一个本体,他们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上帝。
耶稣基督的三重职分是:祭司、君王、先知,耶稣基督的二性是指神人二性。洗(浸)礼的含义:把“老旧”的生命埋葬,和基督一同从死亡中复活。
圣餐(擘饼)的意义:领受基督的身体,有份于基督的生命,藉此滋养和坚定信徒的生命。
初期教会出现过马吉安主义、阿里乌主义、孟他努主义、诺斯底主义、多纳图主义等异端。
奥古斯丁(354—430)是北非教会重要领袖,代表作是:《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新约在旧约里藏,旧约在新约中彰”这句名言出自奥古斯丁。
四、宗教改革
由于中世纪的大公教会严重腐败堕落,出现许多违背《圣经》真理的行为,如大量出售赎罪券,马丁路德站在无数前人奠定的基础上,1517年10月31日在维登堡的教堂大门是张贴“论赎罪券功效的九十五条论纲”,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路德宗教改革原则:圣经是唯一的权威,一切信徒都是祭司,因信称义。他提出“因信称义”的教义,宣扬人只凭单纯的信心就可以得救,而且每个信徒都可以自由地解释《圣经》;他在理论上抨击炼狱的说教、圣徒崇拜和修会制度,并简化礼仪,只保留洗礼和圣餐礼作为基督教的两大圣礼。
他曾写作宗教改革的三大著作:1、《告德意志基督徒贵族书》:抨击罗马教廷的三道护墙(①使神职人员高踞于世俗信徒之上;②垄断圣经解释权;③妄称唯有教皇有权召开宗教会议)。2、《教会的巴比伦之囚》:抨击罗马用不合《圣经》的圣礼制度钳制教会。只承认洗礼、圣餐。3、《论基督徒的自由》:论证“因信称义”及基督徒言行必须合乎信仰。
这道导火索引燃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无数的宗教改革的仁人志士,如梅兰西顿、慈温利、法雷尔、约翰·加尔文、约翰·诺克斯、克兰麦等为主的道兴旺大发热心,从侧面推动着天主教会进行一系列的内部改革。以此为标记,整个世界从古代进入了近现代。
五、中国教会
基督教在目前可知的历史上四度传入中国:唐代(635)东罗马帝国(中国历史称之为“大秦”)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时称“景教”;元代时天主教会又传入中国,时称“也里可温”(“有福源的人”)并在北京(汗八里)设立教区;明代中叶,天主教又一次传入中国,并产生“三杰”(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清末(1807),马礼逊开始在中国广州传播“基督教新教”。
1998年秋,基督教全国两会在“济南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标志着中国教会进入了一个神学思想建设的新阶段。
长期以来,中国基督教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建设“基督教与社会主义中国相适应”的道路上。基督教具有普世性,又具有民族性,因此,基督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中国化”这一老生常谈却又常谈常新的问题。
2014年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以纪念为契机,基督教全国两会,以及江苏省、河北省、湖北省、陕西省、福建省、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等地基督教两会,作为基督教南通两会,2017年也举办了以“基督教中国化论坛”为主题,开展了接地气的讨论,试图进一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基督教中国化”任重而道远。让你我一起为基督达到扎根中国的土壤并开出绚烂的花朵而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