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7日主日,第一城基督教堂按照市委统战部的安排,今上午8点接待了来通参加南通政协第十一届第五次会议的港澳界委员李焕庭律师一行。市两会主席、第一城教堂主任牧师施成忠同工热情了李律师一行。施牧师与李律师就今年加强通港两地教会交流进行了探讨。20日上午在南通科学会堂,李律师与施牧师就两地教会加强交流活动的事情又进行了沟通,大家希望首先在主日学方面进行交流。
资料:
中国江苏网7月2日讯 “小河弯弯向东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曾几何时,罗大佑以《东方之珠》唱醉了几代人对香港的沧海情怀,而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后,它更是成为两岸三地妇孺皆知的名曲。
如果说,这首歌是在普通人心中烙上的香港印象,那么,对于那些抓住香港回归契机而群起云涌的社会有识人士来说,“香港回归”绝不仅仅是一首流行歌曲所能概而言之的,在它的促动下,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正在发生着微妙而又日新月异的变化。
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的日子,15年时光,足以改写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这一天,我们也许还能回想起15年前的交接仪式上,那个全球瞩目的时刻,还能记得心中那分离一个半世纪的痛楚。
今天,我们走近四位分别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如今在香港发展的南通人,分享他们的“香江故事”。
坚持钻研等待时机大展拳脚
55岁的李焕庭自幼生长在南通如皋,在20岁之前,他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在香港站稳脚跟。 1977年,在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中坚持了两年半的李焕庭,参加了我国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一次高考,成为下乡知青中凤毛麟角的幸运儿,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就读英语专业,从此扭转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许多上山下乡的知青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顶梁柱,李焕庭就是其中之一,拥有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学位以及多年国外从业经验的他,在香港回归之后的1998年,作为盛德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来到香港发展。
坚持学习英语,争取属于自己的幸运
“我有一个非常难得的老师,是如皋石庄中学著名的英语教师胡毓爵,他已经去世了。”李焕庭说,当他下乡之后,胡毓爵一个劲儿地督促他学英文,“我当时说,胡老师,这个年代我还学什么英文啊,我一天到晚累都累死啦! ”他说:“李焕庭,你要学英文,中国不能没有英文。 ”胡毓爵是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读了八年医学,文革期间下放,吃了很多苦,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一。“后来,我就听了他的话,开始学广播英语,由于课本在如皋没得卖,胡老师就从上海给我买了寄过来,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老人。 ”李焕庭回忆起那段艰辛的日子,每天劳动结束后,就算再辛苦,他都会坐在床上或站在院子里看一会儿英语书。承受着周围其他知青不解的目光,也承受着身体上的巨大负荷。李焕庭始终不辍学习,那咬着牙挺过去的两年半,不是寥寥数语就能加以形容的。
李焕庭清晰地记得,当年高考录取通知是恩师胡毓爵告诉自己的,那句简单、短促而有力的话,李焕庭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李焕庭,你走了。 ”与李焕庭一道下乡的150多个知青,只5个人走了。“当年的高考,确实称得上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事情。 ”李焕庭说,自己的人生就从读大学开始转变。当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江苏就招了19名学生,其中15名来自南京,在南通,李焕庭是北外录取的唯一一根独苗苗。
期待更多共通,等待时机为家乡做贡献
“我觉得香港回归,对大陆和香港各方面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不仅仅是指经济的互通,也表现在双方在情理上的相互理解。”李焕庭虽然深受英美法律体系影响,但他依然认为,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每种制度都各有千秋,内地也正在寻找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李焕庭认为,香港在一定程度上为内地提供了一种“借鉴”,它的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一次次金融危机之后的缓冲,都揭示了全球不同体制下的精英正在寻求一个最好的制度,最起码这体现出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大陆和香港这十五年的切磋,以及今后更长时间内的交往,能够为两地找到一条更为合适的道路,加强双方合作会带来更多海峡两岸的和谐统一,以及双方之间的融合和理解,能够促使大家找到更多共同点。 ”
由于自己从事的职业是为公司上市提供法律服务,李焕庭也将会等待时机,为家乡南通做出更多贡献。
欣赏香港人文环境,鼓励内地孩子赴港读书
当下,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前往香港读大学,李焕庭认为,这对青年学生来说,是个非常好的选择。“香港有一个开放的人文环境,学术空气的自由程度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在这里,学术的味道很浓,这是个让你可以尽情探索的地方,也许最后会撞得头破血流,发现某条路走不通,但它是允许你去撞、去跌倒、再爬起来的地方,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
结合自己的求学之路,李焕庭想对家乡的孩子说:“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静心、细心、专心,认准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不要轻言放弃。 ”
至于是否鼓励这些孩子留在香港发展,李焕庭认为,这是由市场和他们自己来选择的。“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一定要清楚,自己有多大的能力,留在香港能够做什么,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底用在什么地方,这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李焕庭说。